糖尿病药可否吃吃停停? 2023-08-30 14:06 返回列表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当胰腺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身体不能有效利用其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发生糖尿病。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未能改善血糖指标,就要开始使用药物治疗。
治疗剂量的降糖药副作用轻微,服用是安全的。另外,不受控制的高血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身体的许多系统严重受损,尤其是神经和血管。
但是,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总是跟着感觉走,只要没有明显的不适,就认为病情得到了控制,不按规律服药,吃吃停停,更不去监测血糖,这是很冒险的。
那么如何科学服用降糖药,减少血糖波动,增加病患依从性,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

1

血糖波动与药物治疗变化

人体的血糖就和血压一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一日之中的不同时间(如餐前与餐后)或非同日的同一时间,血糖往往都有一定的波动,只是波动的幅度不大,这主要是因为人体具有非常精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可以使人体血糖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因此,了解自身血糖变化对病患接受规律服药来说非常重要。理想的血糖标准差不要超过平均数的1/3,如果平均血糖是4.8毫摩尔/升,理想的血糖标准差不要超过1.6毫摩尔/升,即:血糖波动在平均血糖的1/3-1/2是可以接受的,也做为病患设定监测血糖值的目标,和服药后的疗效检验。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吃药的目的是要确保血中药物浓度能达到治疗目的,按时吃药可以保证我们体内的血药浓度稳定的保持在治疗区间,药物可以在整个疗程中持续的发挥降糖作用。
如果我们不按时吃药,药物因受到代谢、排泄原由,无法长时间保障治疗血药浓度,而且也会使好不容易积攒的、可以达到治疗程度的血药浓度,因为一次不按时吃药而功亏一篑。
因此,控制好餐前、餐后,乃至一整天血糖的稳定,按时服药都起到很好的作用。总结一句话,不按时吃药等于没有吃药。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

了解药物服用规律

据调查,治疗中依从性不佳的病患往往是因为没有明显症状、没有疾病的主观感觉和客观症状,短时间没有感觉到获益,此外,大多数口服降糖药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和双胍类药物往往需要几天或几周才能较好发挥作用,所以口服降糖药都应按照医嘱进行,不能随意减药或停药。
因此每位患者都应该了解药物起效时间和服用规律,科学治疗,增强依从性。

双胍类降糖药物

类药物常见包括盐酸二甲双胍片及其缓释片,在胃肠道吸收葡萄糖时,可通过使肝糖原输出减少,加强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而发挥阻碍作用,进而促进血糖降低。
理论上,此类药物不会引低血糖,但可能会刺激胃肠道,所以需要随餐服用,不能空腹。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主要有伏格列波糖、阿卡波糖等,可对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活性加以抑制,使果糖和葡萄糖吸收延缓,进而降低血糖。
此类药物经口服用后,吸收率并不高,胃肠道内降解情况决定了其降糖效果,因此应随进餐第一口食物共同嚼碎服用,虽然会出现一些不适感,但是能够自行缓解,可以多补充一些碳水化合物。
 

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类药物包括格列美脲、格列喹酮、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本脲、甲苯磺丁脲等,能够刺激人体胰岛β细胞产生兴奋性,使胰岛素分泌量增加。
不过,胰岛素分泌如果失衡,将造成低血糖,所以需要在饭前20~30分钟用药,控制好进食时间,以免发生低血糖。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类药物主要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也能够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不过此类药物起效时间更快,可在进餐后快速降糖,但半衰期比较短。所以,此类药物应在饭前15分钟服药,或根据个人差异餐前用药。
此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现象,需要注意不良反应。
 

注射用胰岛素

射用胰岛素是常用的降糖药之一,通过外源性补充胰岛素的方式达到降糖效果。胰岛素注射量不是统一的,需要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决定。注射时间一般是三餐前和晚睡前30分钟,注射位置选择三角肌、臀肌、大腿、腹壁皮肤等,注意交替选择注射位置,不能同一个位置重复注射,还要注意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红肿等情况,可采取热敷的方式缓解。注意遵医嘱控制好注射剂量,否则容易引起低血糖。
目前国内外医学界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良好的血糖控制和维持,需要长期坚持综合治疗,但许多患者往往看到自己的血糖达到正常后马上就放松控制,药物吃吃停停。恢复血糖正常是患者追求的理想目标,血糖达标后一般要维持治疗,使治疗趋于平稳。
如果疑有低血糖或其他药品不良反应,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少服药量。对一些高龄病患,血糖水平不宜控制得太低,要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血糖控制目标。
 
供稿:药剂科 田亮
参考文献:
[1]童南伟.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 ,2013.
[2]张亚锋. 抗糖尿病药物的合理应用.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7(02): 175-176.
[3]王瑞瑞, 高洪达, 董明伟. 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特征及用药建议.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2. 28(12): 1745-1747.